//
中文  ┊  日本語  ┊  韩文  ┊  ENGLISH
注册    声 明          疫情期间就诊须知          关注

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动态 > 正文文章详细

北平国医学院:近现代中医教育的摇篮
    发表日期:2019-09-26   作者:   点击量:

 
公元一九二九年,京都名医孔伯华先生联合京都中医界名流共倡设立了北平第一所国医学院,历时十五年,先后培养了七百余名高级中医人才,在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目前,活跃于我国中医界的名医耆老及传承弟子,大多数秉承了院长孔伯华先生所提出的“诊务实效,教育传承”这一基本宗旨,为我国中医事业的不断发扬光大,做出了卓越不凡的贡献。
 
 
 
 
\
 
存亡变局·力挽狂澜
 
一 举世震惊的“废止旧医案”
 
公元一九二九年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民国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会议通过了举世震惊的“废止旧医案“。该议案之废止中医三条原则为:一,旧医登记限至民国十九年(公元一九三零年)为止;二,禁止设立旧医学校;三,取缔新闻杂志等非科学医之宣传品及登报介绍旧医。
 
 
 
中医是我国五千多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两千多年前已具雏型,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而这个“废止旧医案”,却将中医的生存与发展推到了存亡变局的历史关键节点。
 
 
 
\
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授意取缔中医
 
 
 
二 联合请愿与抗争活动

自“废止旧医案”之日起,全国中医界掀起了大规模的请愿与抗争活动。在北平,孔伯华、施今墨等京都名医组织了华北中医请愿团,与来自全国15个省市,132个团体的262位代表一起,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代表大会“,孔伯华被推选为临时大会主席,并前往南京国民政府请愿。
 
 
 
这次请愿与抗争活动的高明之处就是,不做中西医优劣问题的讨论,而是将其提升到“摧残国粹学术”的政治高度进行论辩。在南京期间,请愿团分别与蒋介石、汪精卫、焦易堂、陈果夫、张静江、孔祥熙、叶楚伧、李石曾、薛笃弼等国民党要员进行了谈判,最终迫使当局饬令撤销“废止旧医案”。
 
 
 
 
\
孔伯华
 
 
 
三 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两千多年来,中医一直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但在明清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接触、交流,基于现代科学的西医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引发了中西医之间强烈的碰撞和冲突,这是发生所谓“废止旧医案“的客观的历史背景和根源所在。随着“西医东渐”所带来的时代冲击,这次存亡变局中幸存下来的中医,形成了中西医文化“共融共通”之相互依存关系。
 
 
四 中西医第一场巅峰对决
 
在“废止旧医案”这一历史事件中,不仅有惨烈的政治斗争,还有真正医术层面上的巅峰对决。京都名医孔伯华向民国政府改组派人物汪精卫,正式提出:找十二个病人,你们先挑六个,用西医治;剩下的六个病人交给中医治,如果我们输了,再谈取缔中医的事。孔伯华分到了六位分别患有高烧、咳喘等症的病人。结果中医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病人迅速恢复了健康。事实胜于雄辩,在中医存亡变局中,的确起到了力挽狂澜之奇效。
 
 
 
艰苦办学·匡扶国粹
 
一 劫后余波-中医人才的大量流失
 
经过“废止旧医案”劫难之后,虽然中医界的联合请愿与抗争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当时国民政府仍由西医官僚主持,大多崇洋媚外,歧视中医,并为中医执业者设置重重阻碍,导致了中医人才的大量流失。甚至于在西医方面,偌大中国,当年西医执业者仅六千余人,连碘酒都要全部进口,仅上海一台X光透视机。由此可见,当时的国民医疗健康已完全陷入绝望之地。
 
 
 
二 把准命脉-创办北平第一所国医学院

显而易见,在经历了“废止旧医案”历史事件,导致中医人才大量流失之后,中医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就寄托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传承方面,这就是命脉所在。
 
 
 
因此,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等京都名医,借请愿与抗争活动之滚滚大潮,应恢复与振兴中医之浩浩大势,联合创办了北平第一所国医学院-北平国医学院。
 
 
 
北京国医学院创立于一九二九年,历时十五年,先后培养了七百多名高级中医人才,打破了民国时期北平没有高等中医学府的局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
 
北平国医学院校舍为北京四合院规制
 
 
 
三 栉风沐雨-十五年院史大事记
 
 
一)联合创建与过渡阶段
 
 
公元一九二九年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等联合创立“北平国医学校”开始招收第一班学员
 
董事长:萧龙友
董事会及北平中医界公推院长:孔伯华
董事:杨浩如,张菊人,金书田,左季云,汪逢春,韩一斋,刘一峰
创办地址:宣武门外永光寺中街西单辘轳把胡同
前期地址:红庙胡同
后期地址:丰盛胡同阜成门内巡捕厅14 号
公元一九三一年
 
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央国医馆
馆长焦易堂来北平视察本校后建议改名为“北平国医学院”
并在中央国医馆正式备案
 
 
 
 
二)早期发展与困难并存阶段
 
 
 
公元一九三一年
 
院长孔伯华联合京都中医界要求“当局应将国医纳入大学学系中,以保国粹”,后奔走呼吁多年未果
国医学院四年学习毕业后需经政府考试取得开业执照后才能行医
全院师生仍坚持办学并有所发展
 
 
公元一九三四年
 
 
北平国医学院开设第一分院(北平)、第二分院(天津)
新晋董事:李宝臣
公元一九三七年
 
北平国医学院开设附属医院
院长孔伯华为《北平国医学院同学录》题词:“承同人推选为本院院长……幸同人热心赞助,各生亦自知竞进,七年以来,幸能存在,五衷窃慰,国医从此或可少存一线之生机也”是为早期办学之真实写照
 
 
三)后期续存与停办阶段
 
 
 
公元一九三七年
 
发生“七七事变”日军侵略中国
伪政府干预北平国医学院教学事务,要求开展中日中医药交流活动
受到全院师生的全力抵制
校址被迫三迁,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公元一九三九年
 
董事长萧龙友以七十高龄年迈告退
公元一九四零年
 
日伪当局扰乱学校秩序的事件逐渐增多
欲接管北平国医学院
全院师生并没有屈服于日伪当政局的压制
 
公元一九四四年
 
院长孔伯华提出:日本侵领北平,欲收医学院为“国立”,余以兢营十五年之学业,不欲委之外人,遂自行停办,以待时机
 
至此学院正式停办
 
全院师生表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
国医学院各科委员报备公文
 
 
 
 
\
北平国医学院院旗
 
 
 
四 传道受业-在京名医
 
为师资骨干力量
虽然办学困难,举步为艰,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北平国医学院仍然想尽一切办法,聘请了当时在京名医耆宿为师资骨干。课程设置比较完善,而且突出中医特色。先后曾在校任教者有(排名不分先后):萧龙友、孔伯华、赵树屏、陈慎吾、左季云、张菊人、瞿文楼、袁鹤侪、韩一斋、金书田、孔仲华、周福堂、韩纪元、李卓如、任广毅、宗馨吾、潘蔼阳、曹养舟、殷佩之、刘润甫、孟仲三、姚季英、焦永云、马龙骧、姚英广等
 
 
 
 
五 大学规制-正规化中医高等教育之先驱

北平国医学院的创立是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历史性的创举,虽然以前北平地区有私立中医药学校,但其在性质方面难与北平国医学院相提并论。学院在学制、教师、课程、管理等方面,堪称是一所正规化的中医高等教育机构。大学规制如下:
 
基本学制:四年大学本科规制
诊务实习:跟师学习诊务一年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
课程安排: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一节自习,周六下午由名中医讲授临床经验
入学条件:高中或同等学历考试合格后方能入学
班次分类:预科班、医科班、研究班
考试成绩: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均记入成绩册
毕业证书:所有学习科目通考及格后颁发毕业证书
减免学费:每年考试前三名学员可部分减免学费,以资鼓励
 
 
 
六 以人为本-办学特色与经验影响至今
 
中医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以人为本”。主要是指人命至重的医药学出发点和医者仁术的医学价值观,基于这样的普世理念,北平国医学院公推院长孔伯华提出了“诊务实效,教育传承”这一总体办学宗旨,并摸索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教育模式,对后来的各类中医药大学走向正规化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特色与经验如下:
 
 
 
一)建立了注重中医传统的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从总体上突出了中医学术体系和注意传统的教学思想。所使用的教材均根据中医经典著作,由各位教师编写,校方铅印后发给学员。除了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外,对于临床诊务更为重视,萧龙友、孔伯华两位导师曾亲自带学员实习。当时招有少量外地学员,可以住校,实习时孔伯华院长待学员如亲人,对待诊者到时留饭,体现了师徒如父子的亲密关系,具有浓郁的传统师承教学色彩。
 
 
 
二)因人施教,多层次办学,三管齐下见成效
 
 
 
学院采取多层次招生方式,因人施教。课制共分为三种班次,即研究班、医科班、预科班。研究班又称速成班,招生对象为曾学过中医,对中医理论有一定基础,年龄偏大,学制为二年;医科班(相当于现在的医疗系本科班),学员文化水平整齐,年龄较轻,学制四年;预科班即专修班,学制也是四年,但其文化水平偏低,未达到医科班要求。上课时间同级混班上课,但对各班次要求不同,特别是在考试命题上难易有别,这样就能全面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
 
 
 
三)重视医德、口传心授、善于进行启发教育
 
 
 
苍生大医,执技良正。萧龙友、孔伯华先生及众多学院导师为人师表,医德高尚、不图私利,谦虚恳执,以治病救人为已任,深受同道与患者爱戴,为全体学院师生所称道。这种医德教育,足足影响了当时北平地区中医一代人及一大批后辈传承弟子。在启发教育方面,毫不保留,口传心授,真正实现了儒家思想与中医的大融合。
 
 
 
七 衣钵传承-七百余毕业生多为中医圣手
 
北平国医学院由于历史的原因,仅持续办学十五年,但所培养的七百余位学员,后来大多数都成为了极负名望的医中圣手,而且通过再传弟子的方式来不断地培养人才。至今,在我国各地中医院及中医教育界,大多数执业名医、中医药教授等,都能找到北平国医学院之师承根源。
 
 
 
\
 
 
 
积厚流广·薪火相传
一 积厚流广:以天下为己任

曾记当年,北平国医学院起始于存亡变局之时,以天下为己任之理想,匡扶国粹之术。《荀子·礼论》:“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别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基于这样的历史推断,北平国医学院所倡导的天下苍生之精神,至少还可以再相传数百年。例如,院长孔伯华先生后裔所共同创设的“孔伯华学院”就是积厚流广、薪火相传、精神永续的很好的例证。
 
 
 
全国解放后,孔伯华先生将北平国医学院资料全部献给国家,并上书毛泽东主席陈述中医教育。他在信中说:“愿努力发挥,以其理法臻于至善,达于全球,然必先从教育人才始”等语,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称赞。一九五五年,先生病逝北京寓所,当日,周恩来总理亲往先生寓所吊唁,国家为其成立治丧委员会,举行公祭,党和国家领导人彭真、李济深等主祭。
 
 
1985年,在政府大力支持和相关领导的指示和批复下,孔伯华先生诞辰100 周年活动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北京市副市长白介夫主持,国家领导、社会知名人士及首都中医界人士两百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2014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和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政协礼堂联合主办纪念孔伯华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暨北平国医学院校史陈列室启动仪式。
 
 
\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孔伯华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请示
 
 
 
\
 
《北京日报》1985年11月24日报道
 
 
 
 
\
孔伯华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会暨北平国医学院校史陈列室(筹备)启动仪式合影
 
 
 
二 薪火相传-新时代的传承
 
北平国医学院这块招牌已卷入历史尘封。但其所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尤其是其教育精神,仍然在现代中医教育领域具有借鉴意义。2018年底,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支持下,成立了民非组织——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
 
 
 
中心主要负责北平国医学院校史和传承脉络的研究,学院历史人文研究,学院教育体系和思想研究,承接政府对中医师承和传承项目任务等。
 
 
 
 
习近平主席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北平国医学院起始于中医的存亡变局之时,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理想,匡扶国粹,传承中医薪火文化,尤其是其“医是用以治病救人的学问,而不是用以盈利的”这一基本宗旨,至今都不过时。
 
 
 
目前,北平国医学院校史陈列室已经建立,学院原貌的恢复指日可待。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将传承历史精神和教育思想,总结和研究其历史经验,使之成为北京乃至全国中医近现代中医教育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
 
 
 
 
杏林春暖之日·寻找根源之时
 
中国儒家文化的缔造者、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万世师表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历史的,故去的
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