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日本語  ┊  韩文  ┊  ENGLISH
注册    声 明          疫情期间就诊须知          关注

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动态 > 正文文章详细

北京市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主委王国玮在孔伯华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发言
    发表日期:2014-12-13   作者:   点击量:

在孔伯华先生130周年诞辰纪念暨北平国医学院

校史陈列室(筹备)启动仪式上的感言

王国玮  2014年12月6日

 

尊敬的顾秀莲副委员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孔伯华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暨北平国医学院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作为孔伯华先生的学术传人和医务工作者,心情无比激动。以下,就孔伯华先生生平主要事迹及北平国医学院,做一简要陈述报告。

 

孔伯华,名繁棣,以字行,别好不龟手庐主人。生于公元1884年,卒于1955年,享年七十一岁。精于文史,尤善歧黄,乃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主席团成员),卫生部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等职。

 

孔伯华先生原籍山东曲阜,据《孔子世家谱》载:为孔子第七十四代孙,属“大宗户”。孔伯华的祖父孔宪高,光绪八年进士,诰授中宪大夫。宪高公精于文,亦精医理。在这样的家庭背景熏陶下,孔伯华秉承家学,刻苦钻研,终成一代大家。先生二十六岁时应聘任北京外城官医院医官之职,后辞去官医院医官,在京悬壶应诊,名噪京师。先生对邻里孤贫患者,倍切关心,不但免收诊费,亦常慷慨解囊,助其药费疗养之赀。这种崇高的医德,远近称颂,遐迩闻名。据史料记载:外城官医院1908年初建于和平门外梁家园胡同,后迁至香厂路现宣武中医院址,它是我国首创的既有西医、又有中医的综合性医院。筹建医院的目的是为了推行新政,讲究卫生,除为病人治病外,还负责防疫等卫生事宜。

 

一、1918年防疫

1918年夏秋之交,廊坊一带,瘟疫流行。孔伯华在其自传中曾这样描述:“当时警察厅派余与杨浩如、张菊人、陈伯雅四人参加防治工作。防疫医疗队设于廊坊之学校内,吾等抵后,亦附驻于此,奉命待诊。当时疫情猖撅,有病数日转筋而死者,有朝病而夕死者,几乎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本地有'今夕聚着言欢,明朝人鬼异域之谣,真令人不寒而栗。但前来看病的患者却很少,盖弗能起信也。”耳闻目睹,囗焉忧之,遂与同仁共商对策,决定留陈伯雅以应邀出诊,余与菊人、浩如深入庄村,沿户访问,边作防治,边作宣传,一心赴救。未数日,群众见治疗能起效果,确有挽救危亡之功,幡然改观,表示极端信任。每至一处,相率欢迎,竞相求治,因此,全活甚多。事后与同仁共同编写了《传染病人种证治析疑》十卷引世。

二、19298年南京请愿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西医逐渐传人中国, 1929年国民政府任命汪精卫为行政院长,于当年2月召开中央第一次卫生委员会议,作出决议“取缔中医”。这立即激起了全国人民和中医药界的极大公愤。全国中医及中医药团体联合起来,表示坚决抗议,各界代表聚集上海,于3月17日召开临时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组织“联合赴京请愿团”。孔伯华先生当时为华北中医代表,被推选为临时主席,率领全团前往南京请愿,与取缔中医主张进行据理力争,要求政府取消这项决议。当局鉴于此种形势,被迫收回成命,并同意成立国医馆。至此,中医算是获得了些微的合法保障,从而挽救了危在旦夕的祖国医学。

 

三、兴办教育、创建北平国医学院

经过此番激烈斗争,他深深感到,必须培养中医人材,壮大中医队伍,提高中医疗效,确保人民健康。真能把病治好,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的由衷信任,中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1929年,孔伯华先生联合同道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院址在西单北白庙胡同),遴聘当时第一流国手,分别担任各门课程的教师。当时因办学经费拮据,先生常从门诊收入中挪补开支。对待学生,先生则不辞辛苦,亲自带领学生轮流实习,有时还要管学生的吃住。先生一生,既无恒产,又无积蓄,逢年遇节,必须靠向达仁堂、瑞蚨样、谦祥益等几家借贷,加以维持。因此先生之仗义疏财、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七七事变后,伪政权企图接管北平国医学院。他们假冒伪善,软硬兼施,威胁利诱达数年之久。最后,先生毅然割爱,宁为玉碎,不作瓦全,停办学院,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学院先后共毕业学员七百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在医药卫生工作岗位上为人民服务,多成为骨干人才。

 

北平国医学院是京都首创的中医高等学府,学院聘请当时在京名医耆宿为师。课程设置比较完善而且突出中医特色。先后曾在校任教者有:赵树屏讲授《中国医学史》;孔仲华讲授古文课;周福堂、韩纪元、陈慎吾、李卓如讲授《伤寒论》、《难经》;任广毅、宗馨吾、潘蔼阳、左季云曾讲授《金匮要略》;曹养舟、殷佩之、韩一斋曾讲授《内经》;金书田系清皇族后裔,不但通晓《内经》、《难经》,更擅长温病,曾讲授《中医诊断学》、南派名家张菊人、刘润甫讲授《温病学》;孟仲三曾讲授中药学和法医学。临床科的教师有儿科名家瞿文楼、妇科姚季英、针灸科焦永云、马龙骧等名医,均曾在校任课。

 

从历史上文献上记载看,课目还有西医的解剖学、细菌学、内科学、书法课等,据早年学员们回忆:“当时有解剖学和内科学,但不是主科,以学中医为主”。此外还开设过名医专题讲座,如马龙骧主讲中风,类中风;姚英广主讲中医杂病治疗经验等,都比较受欢迎。

 

总之,从其学制、教师、课程、管理等方面,称得上是一所民办的正规化中医高等教育机构。其注重中医传统的教学体系、多层次办学和因人施教的特点,尤其是重视医德、善于启发教育的思路,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中医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中医教育,先生于1952年在西郊玉泉山受到毛主席接见之后,曾上书陈情,云:“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执技精良,方能拯济疾苦,故宜首重其培养人才。中西医体系两异,其理法说教虽有不同,皆以治人之疾病为目的,其用心并无二致。取长补短,合一炉而治之,必将有所创新,能提高而跃进。”又有“今欣逢毛主席洞察其旨,使祖国医学这一备受摧残、苟延残喘之数千年中华民族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到发扬,幸何如之!愿尽绵薄,努力发掘,以期臻于至善,达于全球,使对全人类之健康,庇渥是依”。由此可见先生对中医人才教育的重视。先生生前曾多次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并受到周总理当面表扬:“孔老不高谈空理,务求实干。”

 

先生逝世以后,党中央、毛主席深切关怀,周总理亲临先生寓所吊唁,对家属慰勉备至,特别关怀先生后代的培养和教育。中央卫生部更予以人力财力的大力相助,中医司的领导郭子化、吕炳奎等同志,一连数日,亲临先生住所,主持襄理丧葬事宜。

 

1982年,在有关部门的直接关怀下,北京中医学会和北京《中医杂志》在北京中医医院召开孔伯华先生经验介绍座谈会,并成立了孔伯华学术经验整理小组。1985年,为缅怀孔伯华先生对中医学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全国政协、市政府、卫生部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纪念孔伯华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老一代医家,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继承他们无私的教育精神和学术精髓,启迪后学,为丰富祖国医学内容,贡献一份力量。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