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日本語  ┊  韩文  ┊  ENGLISH
注册    声 明          疫情期间就诊须知          关注

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服务 > 健康知识 > 正文文章详细

中医不带这样玩儿
    发表日期:2016-04-14   作者:   点击量:

眼下,随着国学的复兴,中医也随之再度登堂入室。尤其是去年屠呦呦及其科学团队以青蒿素的发明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对传统中医药学的科学性的肯定,足以让那些对传统文化持虚无主义态度的人士暂时闭嘴。实际上,中医至少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中医的地位和科学性并不是一两个人的倾向就可以否定的。但是,对中医、中药而言,真正应该担心的,并不是来自外部的否定而是行业自身的“季孙之忧”。最近的这十多年,应该是中医药在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十年,发展固然喜人。但是在这十多年的中医门诊管理工作中,也常遇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不禁让人为中医的未来捏一把汗。这些“怪现状”有些缘于对中医的不了解,有些是患者或患者家属求医心切,但也有一些纯粹是利益驱动,混淆视听。

 

 

 
中医治病秘方说

提起中医,首先联系起来的关键词无疑是“祖传秘方”,这四个字几乎与中医中药形影相随,同时,也往往带有强烈的“江湖游医”的色彩。那么,真的有那些“包治百病”的“祖传秘方”吗?中医的精髓其实很简单,记住这样几句话并深刻理解它,就不会再相信什么所谓的“祖传秘方”了。那么中医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辩证施治”,这就是中医的精髓。所谓因人,即使是同样一种病,因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医生在处方时一定也是存在差异的。譬如大人、小孩,至少药量是不一样的吧。先贤在《病同人异论》这篇文章中,讲得再清楚不过。同样的病,同样的药方,为什么有的人有效,换个人就没效果了呢?因为人“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因此,中医治病,必须因人因地而已,辨证施治。因地制宜也是必须的,南北因气候差异、饮食差异等形成的个体差异更是显而易见。至于因时,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冷暖交替,对应在人身上的变化等,对于用药的品种和数量都要综合考虑,才能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快速治病说

所谓“祖传秘方”,这种人为制造的神秘感往往在偏僻的小城市或乡村更有市场,在经济发达文化昌明的大城市,却不知不觉中流行新的“迷信”。比如在北京繁华的街道上,抬头看到“各类恶性肿瘤快速治疗”的巨大广告招牌,不禁让笔者如鲠在喉。对于这样的广告,稍有知识或理性之人,都不会相信。须知任何疾病,尤其是肿瘤这样的顽疾,从来不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它一定是一个“积渐成变”的过程。好比秋季到冬季,绝不是一下子就到了,而是渐渐在变。所谓“病来如山倒”,只是最后体现出来的病势的猛烈,它只是一个渐变后的结果。治疗也要遵循这个规矩,所谓“病去如抽丝”,绝对是恰当精致的比喻,尤其对于肿瘤之类的痼疾,其治疗过程绝对不是朝夕之功,所谓“快速治疗”不啻痴人说梦。当然,简单的外感病症,譬如发烧、感冒、拉肚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则应另当别论。

 

 

 
中医号脉神化说
 

 “号脉”是中医的标志性符号,它是古人在特定条件下诊断疾病的一种手段,我们既要看到他的科学性,又要避免把它神化。笔者平素常听患者言中医号脉之神,即便是在中医圈子里,也尝闻某些中医号脉如何神的个别言论。号脉,又称四诊中的切诊,古人切诊专指切脉而言。《难经》第一难即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之法何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我们可知诊脉确有其规律可循,若言其神,譬如吹箫,在一条竹管上,按不同部位,即发出不同音调。然其所以发声,音调之所以不同,气实使之。望闻问切四诊为中医检查疾病的主要方法,通过四诊综合,才可搜集到比较完整的病情资料,进而加以分析归纳,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反过来再指导临床实践,四诊缺一不可。若只取脉诊,不问病情,即可知症结所在,实属欺人之谈。须知病有千变万化,脉仅二十八种。岂有一症固定一脉之理。因此,以症证脉,以脉证症,脉症结合,方能做出正确判断。如能结合现代科学检查,其实更好。

 

 

 
中医医术宗教说
 

对于“中医”,笔者有一个心得,中医就是“中医”,“大中至正”,既不偏左,也不能偏右,是让人们在一整体大局面中求其和,这就是“中医”,与宗教根本不沾边儿。《黄帝内经》中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譬如摄入和排出要达到平衡,气血升降要平衡等。而中医则是通过四诊诊断和辩证处方用药,以药性之偏,补身体之所缺,从而达到以平为期之目的。中国本无宗教,千百年来,是以情感和记忆替代了宗教的功能,所谓儒释道,强调的是教化,也不是宗教。因此,凡将中医宗教化或神化的,均是存有问题。譬如有中医看病带算命,咱不带这样玩儿的啊。

 

 

 
中医各立门派说
 

当下,中医政策至少是好了许多,因此有些“票友”也玩起了中医,并借大健康之政策鼓噪扬帆。一时间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立山头,拉帮结派之现象亦同时出现,什么这门派那门派,甚至是“隐士异人”也闻风鼓动起来。笔者以为,中医存在流派,但不应有门派之见,更不应有门派之争。譬如,在中医界常存在一种学派之争,即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伤寒学派善用古方,故称经方派;温病学喜用凉药,故亦称时方派。其实,温病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宋元以后,历代医家感到《伤寒论》的解表方剂偏于辛温,不适宜温热病的治疗,遂力辟温热,提倡寒凉。实际这正是医学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必然规律。“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张仲景早已批判了这种保守思想。因此不论经方时方,方与证合既是好方,古方可以治今病,但必须随证加减,灵活运用。故治病不在用药之寒热温凉,而在辩证之有无错误,无所谓学派之争。于分歧中见共通,在共通中有分歧。分歧不等于门派,实是个别性,这种个别性纯属流派。其实,合则两利,分则俱伤。这种派别之争,不仅会阻碍中医药技术的进步,而且会造成普通大众思想上的混乱,这对于中医药事业的损害,只能更大。

 

孔医堂董事长孔令谦,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嫡孙, 著名中医文化传承者,孔医堂创始人,中华儿女2015年年度特别推荐人物。